编者按
人物名片
徐朗月,华师元一赤壁学校四(2)班学生。她以勤奋打底、用自信着色,将创新的种子浇灌成璀璨的科学之花。她不仅在学业上名列前茅,更在科技创新领域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天赋——8项省市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的桂冠,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常见食物对洛氏路舍蚁诱集作用的比较”。2025 年第7期《发明与创新》杂志创新人物专栏以《跨界“小魔仙”》为题(已定稿),用大篇幅深度报道了她的创新历程,将这位“小小科学家”用实验装置破解科学谜题、以奇思妙想点燃创新热情的故事,呈现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她的成长轨迹,犹如一道璀璨的星光,照亮着同龄少年追逐科学梦想的征途。
一、从疑问出发:在实验中发现科学奥秘
徐朗月对科学的热爱,源自一堂普通的科学社团课。在“高矮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的实验中,她观察到高蜡烛总是先熄灭,而网络上的实验视频也呈现出相似的结果。但细心的她发现,实验结果似乎总存在不确定性——为什么同样的操作,有时结果却不同?能否通过控制条件,让实验结果变得可控?
带着这些疑问,徐朗月开始了深入的探究。她查阅文献、分析实验原理,发现传统实验中容器密闭性差、变量控制不足是导致结果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于是,她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设计一种能够精确控制实验条件的装置,让高矮蜡烛的熄灭顺序变得“可操控”。
二、创新实践:自制“可视液封台”破解科学难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徐朗月化身“小小发明家”,开始了装置的设计与制作。她利用学校废弃的建筑材料和网购配件,历经多次尝试,终于研制出“可视液封台”。这个看似简单的装置,凝聚着她的智慧与巧思:通过水封技术解决容器底部的密闭性问题,借助平面镜观察不透明容器内的实验现象,成功拓展了实验容器的范围,使铁质、陶制、PVC管等各种材质的容器都能用于实验。
凭借这套创新装置,徐朗月对高矮蜡烛的熄灭顺序展开了系统研究。她发现,在密闭容器中,高蜡烛先熄灭是常态,但通过增大容器体积、降低环境温度或直接对容器降温,矮蜡烛也能先熄灭。此外,她还首次探究了上端开口的管状容器中蜡烛的燃烧规律,发现当管子足够高时,蜡烛同样会熄灭。这些发现不仅解决了实验可控制性的难题,更揭示了蜡烛燃烧背后的科学本质。
她的研究成果《可视液封台探究高矮蜡烛熄灭顺序问题》在第38届湖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评委们惊叹于她的创新思维和严谨态度。正如她在研究报告中所说:“科学的魅力在于探索,而创新则是打开未知之门的钥匙。”
三、全面发展:在多元舞台绽放青春光彩
除了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突出表现,徐朗月还是一个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少年。她坚持“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信念,不仅成绩优异,还常常耐心为同学讲解难题,连续多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并荣获“红领巾奖章三星章”。
在艺术方面,她的书画作品充满奇思妙想,《我要去太空》《未来治疗机器人》等作品在全国优秀期刊《发明与创新》《第二课堂》杂志公开发表,曾获全国书画比赛二等奖、中国舞蹈艺术展演全国金奖。她用画笔描绘对未来的想象,用舞姿展现自信与风采。
同时,她热心公益,积极参与“阳光志愿行动”和“红领巾文明行动”,带头为贫困同学捐赠零花钱和书籍,被评为“爱心小使者”。作为中队干部,她以身作则,协助辅导员管理班级,组织志愿活动,用实际行动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四、心怀远方:在实践中拓展国际视野
“每一次实验都是一次冒险,每一个发现都是一次成长。”徐朗月的脚步不止于校园。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研学活动中,她亲手制作航模,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展现出出色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新加坡国际比赛中,她以自信的表现赢得掌声,拓宽了国际视野。这些经历让她更加坚信,科学无国界,创新需要兼容并蓄。
徐朗月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少年的风采。在学习中追求卓越,在创新中探索未知,在实践中锤炼品格。未来的道路上,相信这位怀揣科学梦想的少年,将继续以创新为翼,在探索的天空中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