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人物名片
高梓墨,赤壁市实验小学四(5)班学生,他以清澈的童声讲述家乡故事,以稚嫩却坚定的步伐传承文化薪火,以对家乡的赤诚热爱与对戏曲的执着传承,书写着新时代少年的文化担当。
一、心系桑梓,以童声赓续千年文脉
青砖茶与凤纹弩机的时光解密者。每逢寒暑假,高梓墨便化身赤壁文化的“宣传员”,活跃在赤壁市博物馆的青砖茶与凤纹弩机展台前。他通过查阅《三国志》《中国古代兵器史》等资料,将文物背后的历史密码娓娓道来。面对一块块凝结岁月痕迹的青砖茶,他向游客讲述:“这些茶砖曾沿着茶马古道走向世界,每一道纹路都藏着明清商队的驼铃声。”在凤纹弩机展柜前,他指着这件1983年出土于赤壁镇金銮山墓地的国家级文物介绍:“这件弩机上的凤鸟纹饰,象征着古人‘百步穿杨’的军事智慧,扣动悬刀时,仿佛能听见赤壁之战中万箭齐发的呼啸声。
红领巾科普员与节水护水宣传员。在三峡试验坝陆水水情教育基地,高梓墨将科学知识与节水理念融入讲解实践。在展览馆中他指着工程模型向游客自豪地介绍:“这里曾进行了200多项水利水电科学试验,工程竣工后既能防洪保护家园,又能发电点亮万家灯火。”面对复杂的科学原理,他独创“水精灵发电”趣味比喻:“水流像一群小精灵,推动发电机的叶片跳舞,把能量变成电送到千家万户。”他还结合节水宣传展板,号召大家刷牙、洗菜时要时关水龙头,呼吁游客节约用水,用童声传递守护母亲河的责任。
镜头里的家乡代言人。为让更多人了解家乡的文化底蕴与自然之美,高梓墨将红领巾讲解员的职责从线下延伸到线上。他主动邀请父母组成“摄制组”,利用周末和假期开展“文化寻访计划”。 采用“短视频+讲解”模式,自编自导拍摄了《赤壁市博物馆》《三峡试验坝》《葛仙山樱花》《给赤壁的一封信》等系列宣传家乡的短视频作品,没有专业设备,就用手机镜头;从选题策划到脚本撰写,从场景设计到现场讲解,他全程参与创作,用童真的视角为家乡文化注入新活力。在《赤壁市博物馆》短视频中,他站在展馆大厅的巨幅浮雕画前将赤壁大战的故事娓娓道来;拍摄《赤壁葛仙山樱花》期间,他提前查阅资料做足“功课”,将赏樱的最佳时期和注意事项一一介绍;当得知他的作品在社交平台累计收获过万点击量,看到评论区“小讲解员真专业”“看完想去赤壁打卡”的暖心留言时,这位红领巾少年自豪地说:“虽然我的镜头很小,但装得下家乡的千年美好,我要成为赤壁的小小代言人,为赤壁的英雄传奇和山水之美发声,邀请更多的朋友们来家乡做客。”
2024年,高梓墨在赤壁团市委和少工委等部门组织的红领巾讲解员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二、艺承古韵,以粉墨点燃梨园薪火
三载勤学不辍,梨园新蕾初绽。高梓墨七岁与京剧结缘后,便开始了戏曲的求索之路。从吊嗓子到念白训练,从扇膀到云手,他每天坚持练习基本功。为练好现代京剧《红灯记》中的经典唱段,他反复揣摩革命英雄李玉和的神韵,放学的路上他也会不经意间练习台步,睡觉前他都不忘念叨两句台词。戏曲老师感慨:“他唱到‘临行喝妈一碗酒’时的眼神,真有了革命者的坚毅!”
舞台上的传承者,校园里的播种人。2024年咸宁市戏曲进校园展演中,他身着蓝色铁路工人制服亮相舞台,以一段《浑身是胆雄赳赳》震撼全场。唱腔激越如金戈铮鸣,身段挺拔似青松傲立,将革命者大无畏的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最终斩获大赛二等奖。走下舞台,他还在老师的指导下给班级同学们开设“红色戏曲小课堂”,用《红灯记》中“铁梅传密信”的故事讲述革命智慧,借“李玉和斗鸠山”的片段传递家国情怀。
三、勤学笃行,以全面发展铸就成长底色。
作为班级副中队长,高梓墨始终以身作则,连续多年荣获校级“五好学生”、“新时代好少年”、“学雷锋标兵”等荣誉,2023年被评为赤壁市优秀少先队员。他创作的科技微电影荣获赤壁市科技创新大赛DV作品一等奖;在荆楚网“梦回三国 跟着课本游赤壁——2024荆楚小作家作文大赛”中,他以《赤壁很City 欢迎来Happy》为题,用俏皮的语言展现古今碰撞的家乡魅力,荣获三等奖。
生活中,他将孝心化作晨起为外婆备药的细心,将勤俭美德融入浴室蓄水桶与节能贴纸的巧思;作为湖北省红十字会志愿者,他连续三年参与长江“清河行动”,弯腰捡拾垃圾的身影与江岸朝阳同辉。在艺术领域,他坚持五年钢琴练习并取得七级证书,校合唱团中清亮的歌声屡次为集体赢得荣誉。
从青砖茶的历史烟云到铜弩机的千年回响,从现代京剧的革命精神传承到镜头前对家乡地理文化的深情讲述,高梓墨始终以赤子之心守护家乡文脉。他以童声为媒介,让茶香浸润历史记忆;以戏曲为桥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更以少年的担当,诠释着新时代好少年的精神内核。这位心系桑梓、艺承古韵的少年,正用行动证明:文化传承的炬火,将在少年一代手中越燃越旺!